查看原文
其他

书法研究 | 2024年第1期目录&内容提要

书法研究 书法研究杂志
2024-09-04




















釋古與新見

叢文俊 /從自然崇拜到自我欣賞:書法之“神”及其衍伸

神,源出于風雨中的雷電,神秘莫測,威力無窮,先民遂由恐懼而生敬畏和崇拜,神的觀念自此生成。引申爲言,凡冥冥中似有意志、對世間各種事物有控制力的神秘力量,皆以神視之。《周易》“陰陽不測之謂神”語,是從自然崇拜到哲理化的推擴,注云“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爲言,不可以形詰者也”,正是古代書論中與神相關的理論和書面表達用語不斷衍生的根源。其中神化、神憑近于神的原生態,神妙、風神出于陰陽及審美表達;在審美對象人格化層面,神則轉向精神,如神采、神氣、神意、神情、神態、神韵、神骨、精神、神逸、神遇、神飛等,變化既多,各有其用。至于“神”字單獨出現,須據語境,始能知其具體含義。通過對神的起源與觀念沉積、書法之“神”及其衍伸進行討論,包括從技法到審美,從人格化認知與表達到形而上的哲理化概括,有助還原古人借助“神”來説明書法問題的全貌。

專題研究

黄天樹 / 殷墟甲骨文斷代研究概况——從混沌之中走出的甲骨文書法

殷墟甲骨文作爲史料來運用的先决條件便是確定每片甲骨的時代。否則,十萬多片甲骨依然是一堆“斷爛朝報”,缺少應有的科學價值。1933年,董作賓創立五期分法。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也暴露出它的缺點,重要的一點就是把甲骨字體分類和王世的推定混在一起了。1978年至1982年,郭沫若主編的《甲骨文合集》是按五期分法編排的,已經不能滿足今天甲骨學研究的需要,因此,按照李學勤的兩系説,采用“先分類後斷代”的新方法,重新編纂一部甲骨文摹本大系,是甲骨斷代研究進一步深化和更好發揮甲骨刻辭在各種相關學科研究作用的頭等要務。2022年,黄天樹主編的《甲骨文摹本大系》出版,這是第一部按“兩系説”編排的大型甲骨著録圖書。如果要瞭解殷墟甲骨的分類斷代情况,可以参見《甲骨文摹本大系·前言》。近百年的殷墟甲骨文斷代研究,讓甲骨文從混沌之中走出,展現出多樣化的書法藝術風格。

徐義華 吴 玉 / 商代文字與甲骨卜辭釋讀——如何打開甲骨文書法之門

商代文字有筆墨書、銘鑄和契刻三種書寫方式,當時最主要的記録方式應該是筆墨書,但遺留下來的主要部分是不容易腐爛的、契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契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有記事刻辭、銘功刻辭、表譜刻辭、卜辭等多種,其中以卜辭爲主要内容。卜辭是商人占卜的記録,分爲叙辭(前辭)、命辭、占辭、驗辭四個部分,分别記録占卜的時間和人物、占卜的事項、做出的判斷和是否應驗,有時候會省略某些部分,但命辭一般不會省略。論文通過對商代文字的概述與甲骨卜辭釋讀,旨在幫助書法學習者打開甲骨文之門。

陳舒宇 / 商代龜腹甲首部錯磨現象及其對甲骨文書法空間布局的影響

龜腹甲作爲商代甲骨文的主要載體之一,其首部的錯磨現象在甲骨學界鮮有關注。這種錯磨現象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與普遍性,當是殷人有意而爲。論文認爲,錯磨現象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出現的龜甲磨痕、八角星紋,至商代龜腹甲首部錯磨,其原始功用與巫史文化中所蕴含的宇宙觀亦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繫。龜腹甲的特性及其首部不同形狀的錯磨,客觀上對龜腹甲首部的文字布局及其表現效果産生了一定影響。

胡長春 張會鋒 / 20世紀以來甲骨文書法創作的回顧與反思

甲骨文自20世紀以來,已成爲書法藝術學習取法的重要範本,然而隨着當代書法藝術的繁榮,甲骨文書法創作在國展中却略顯凋敝。論文以甲骨文書法創作在國展中的現狀及存在問題爲綫索,回顧20世紀以來的甲骨文書法創作,基于甲骨語料整理及書法審美的角度,對甲骨文書法創作提出相應的建議,希望對甲骨書法創作有所幫助。


史料與文獻

張 軒 / 漢代“唯”字印輯考

漢印中有衆多含有“唯”字的印章,其具體含義史籍無載,諸家學者考證亦看法不一。論文通過對漢代“唯”字印進行爬梳整理,搜羅衆家之説,參以己見,以究其義,將漢代“唯”字印分爲表唯一、謙下意;吉語、厭勝印;地名、職官印三類。根據“唯”字與不同印文内容的綴合,梳理“唯印”不同的功能和意義,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唯印”的藝術屬性和獨特價值,也可以更全面地認識漢印的發展脉絡。

婁鈺杰 / “將軍印”名實考——以吾丘衍論斷爲切入點

吾丘衍把“將軍印”和“朝爵印”做對比,提出了“朝爵印皆鑄,軍中印多鑿”的觀點,并用“擇日封拜”和“急于行令”解釋二者出現的原因,這一論斷影响至今。然而,存世的大量漢晋南北朝時期的官印鮮有鑄造,《漢書》等文獻中也多以“刻印”來記載。同一時期的實用官印、封泥并没有表現出因官職屬性的不同而呈现的明顯的風格差異。“封拜”作爲一種任命官職的必要程序,不僅屬于“朝爵”,對于武將的受職依然必不可少。“急”衹是影響印工發揮的一個外在因素,起决定作用的還是是書佐、印工的文字水平和熟練程度,軍中授予的印章還存在提前預製的可能。因此,“急于行令”并不是“將軍印”风格产生的原因,傳統“將軍印”的定義需要修改。“將軍印”在封泥中并未出現,它符合殉葬明器印的特徵,殉葬應是導致“將軍印”風格産生的直接原因。重新認識什麽是“將軍印”和“將軍印”是怎麽産生的這兩個問題,對于篆刻史無疑是有意義的。

趙 輝 / 文藝與資治:唐太宗書事及其审美旨趣探賾

論文以唐太宗書事爲研究對象,對其審美旨趣及相關隱喻進行了分析與闡釋,由此可管窺書法藝術在其構築政權體系和文化形態中的重要價值。首先,在書學機構方面,完善了書學制度、書法機構和書法職官的設置,提高了書法在書學課程、教材文本、考試科目中的比重,加强了書法在科舉取士和官吏銓選中的作用。其次,在書畫鑒藏方面,敕令内府對前賢法書進行徵集、鑒識和庋藏,一方面充實貞觀内府收藏,作爲其以文德綏海内的表現;另一方面以此來籠絡江南人士和山東士子,鞏固初唐的政治格局。再者,積極組織書法活動并賞賜群臣書作、藏品有助君臣互動;親自作文由朝臣書碑確立王權典範;將書法、碑刻贈送來賓彰顯帝王文化等,皆是唐太宗偃武修文并提倡禮樂教化的一個重要表徵。

任冬青 / 顔真卿三書《放生池碑》與唐代放生文化

唐代著名書法家顔真卿爲記肅宗乾元二年設八十一所放生池事,十六年間以楷體正字先後作《天下放生池碑銘》,上《乞御書天下放生池碑額表》,撰《乞御書題額恩敕批答碑陰記》。顔真卿三書《放生池碑》是唐代放生文化高度繁榮的生動案例。此後,朝臣刻碑銘文與帝王敕令立法、文人詩歌創作、民間筆記叙事,共同構成唐代放生文化傳播的重要路徑。以上四種傳播路徑的原始驅動和自覺選擇,折射出唐代放生文化頌德推恩、敬天順時、崇仁厚生和勸善懲惡的精神旨歸。文章以顔氏書法碑刻爲引,多維觀照唐代官方至民間的放生風貌,從而探尋唐人放生行爲所藴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訴求。


新見材料研究

李廷華 / 歷史必然與人爲作用——耒陽二碑引發的書法史思考

論文主要討論由湖南耒陽現存《谷朗碑》《曹夫人碑》的不同遭際,而引起關于書法史,特别是“隸變”問題的思考。鍾繇楷書證實,楷書在三國時期已經確立。王羲之傳續了鍾繇楷書及由衛氏一門繼承的張芝草書。因南北朝在疆域上的分裂,也造成書法發展的長期不平衡狀態。南朝的文人翰札書法和碑版書法齊頭并進,北朝則一直處于碑版書法的“隸變”之中。在漫長的中國書法流脉中,唯有北朝與清朝兩個時期缺乏最具藝術内涵的草書。書法發展既有歷史邏輯爲内在理路,也因具體人物的作用而變化曲折。而根據事實與邏輯進入書法歷史研尋并得出清晰結論,避免誤讀,是書法學術的責任。


關注與爭鳴

張天弓 / 黄金分割率:中國書法美學的數律

論文是數學天文學與中華美學的探源研究。在中華文明的起源中,文字、書法、科學是與美學是合一的,也就是神話、歷史、書法、數學、天文學表現在字形中,墨子稱作“命文”。論文重點探討墨子關于黄金分割率與勾股定理(畢氏定理)的公理化、孔子論“士”字與許慎論“數”的黄金分割率、《周髀算經》趙爽注的勾股定理,再追溯到秭歸新石器時代遺址(約距今8500年—7500年)的數學天文學與中華美學的源頭,重點考證黄金分割率與勾股定理的起源與自然條件與文化背景。近三年,筆者側重數學天文學的探討,論文擬側重書法美學與中華美學。論文的研究方法是三重證據法,即考古史料、文獻史料與中外數學天文學的比較研究史料。


鑒定與鑒藏

康佳琦 / 顔真卿書風在元代的接受——以鑒藏活動爲考察視角

顔真卿書風的流行肇始于北宋,并對之後書法史的進程産生了重要影響。時至元代,顔真卿書法經過宋人的大力推崇後,依舊保持着充足的活力。故論文以書法鑒藏活動作爲考察視角,探究顔真卿書風在元代書壇的接受情况。一方面從王惲所著《書畫目録》中梳理顔真卿書法作品的收藏情况,探明元代官方鑒藏活動對其書風的態度;另一方面以顔真卿的《劉中使帖》《祭侄季明文稿》《乞米帖》三幅作品爲重點,并結合江南雅集活動考察其書法在民間的流傳情况,探究元代民間鑒藏活動對其書法作品的接受情况。



書評

王子楊 / 甲骨文書法創作的重要參考《甲骨文摹本大系》




徵稿啓事


一、本刊歡迎有關書法史、書法理論、書法技法、書法教育、書法鑒藏以及書家、書迹、書體等各個方面的研究文章。内容暫不涉及當代書風、書家創作評述。

二、提倡文章標題醒目簡潔,行文規範,主旨明確,言之有物,篇幅在萬字左右爲宜。

三、論文須提供中、英文内容提要(300—500字)和關鍵字(3—5個)。

四、論文應使用規範繁體字,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號和術語。不生造新術語,如尚無合適漢文術語的,應括弧注明。

五、相關成果引用務必注明來源,并在注釋中注明出處。

六、注釋應符合本刊要求,統一用“脚注”。具體格式爲:

1.文獻標明順序:作者、書名、出版社、出版年份、卷數、頁碼;或作者、篇名、期刊名、期數(出版時間)、頁碼。如:[南朝宋]範曄撰、[唐]李賢等注、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後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第1780頁;黃惇《釋“篆刻”》,《書法研究》2023年第1期,第9頁。

2.中國古代人物人名前冠朝代名,如:[宋]蘇軾。

3.外國人名前冠國籍,如:[美]方聞。

4.中國古代紀年及人物生卒年,使用年號後括注公曆,如:清光緒二年(1876);蘇軾(1037—1101)。

5.論文無特殊需要,不再專列參考文獻。

七、縮略語、略稱、代號,在首次出現時必須加以説明。

八、來稿請附簡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單位、職稱、學位、研究方向以及電話號碼、電郵地址、聯絡地址、郵政編碼)。如果是國家專項項目,請注明項目來源和批准文號。

九、本刊實行匿名評審制,堅决反對抄襲之作或一稿多投。一經使用,即付稿酬,并贈送兩册樣刊。

十、本刊保留對稿件的編輯、删改權利,如作者有特殊需求,請在稿件上説明。

十一、凡被録用的文章,其電子版權、網絡版權等同時授予本刊。

十二、來稿請提供電子文本,文中插圖請另附圖片格式原圖,黑白圖片像素在600萬以上,彩色圖片在300萬以上(JPG格式或TIF格式)。

特此布達,敬請賜稿。

《書法研究》編輯部







編輯部電話:021-53203889
郵購部電話:021-53203939
中國郵政服務熱綫:11185
郵發代號:4-914
郵箱:shufayanjiu2015@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书法研究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